发表时间: 2022-04-15 11:09:39
作者: 广州无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来源: 观点
浏览:
每一个埋伏,都关乎未来。
资本的审视
翻开美团的2021年财报,喜忧参半。
亮点在于,美团的基本盘依旧稳健。2021年营收1791.28亿元,同比增长了56.0%,比前两年都好。大家最关注的餐饮外卖业务,全年收入963亿元,同比增长45.3%,经营利润率也由4.3%增至6.4%。到店、酒店及旅游等,也出现了明显的复苏。
但阴影同样突出。2021年,美团的经营亏损由2020年的109亿元扩大至384亿元,亏损幅度同比扩大了约3.5倍。经调整的净亏损额,也达到155.71亿元。
问题来了,美团的两大主体业务(餐饮外卖和到店、酒店及旅游)表现都不错,如此巨大的亏损,来自哪里?
答案是新业务及其他板块。从财报来看,这部分业务不仅吞掉了美团两大核心板块的202.67亿元利润,还继续亏了100多亿。
▲图源走马财经
具体来看,亏损主要来自研发带来的雇员福利开支,来自推广、广告和用户激励的开支,来自外包和物业、厂房折旧的开支增长。
到底是啥业务,这么烧钱?主要是三部分——
美团优选:社区电商业务,包括社区生鲜零售业态。
美团买菜:主做前置仓1小时达生鲜电商。
美团闪购:超市便利、生鲜果蔬等即时性配送。
以最烧钱的社区团购业务为例,自美团2020年下半年全面进入新业务投入期后,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处于亏损状态。
不夸张地说,社区团购已经成为美团现金流的黑洞,不断消耗着其他业务辛苦赚来的利润。
这感觉,好像回到了当年的“千团大战”,太卷了。
财报的大额亏损之外,美团在资本市场上,已经经历了一场雪崩。一年左右的时间里,美团的市值缩水超过2万亿港元,股价跌幅超过了70%。
一年时间,一个工商银行跌没了。
如此惨淡的表现,让股民们怨声四起。在雪球上,一位投资人在美团先后投入了北京的一套房子和150万现金,如今仅剩70万。
号称“中国创投之王”的沈南鹏倒是捞了一把匆匆撤退,他在2021年以来对美团套现至少13次,套现金额超过340亿港元。
财报巨亏、市值缩水、大佬减持——这三个“埋伏”,来自资本的审视。
进退维谷
对美团来说,哪怕烧钱,也依然要奋力挺进新业务。
作为所剩不多的“流量密码”之一,社区团购几乎吸引了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入局。它们带着嗷嗷叫的员工,揣着白花花的银子,迅速扑向“菜篮子”。阿里、腾讯、拼多多、滴滴、京东……一夜之间,菜市场里挤满了互联网巨头。
巨头“新势力”美团,更是立下了背水一战的决心。早在2021年一季度,就有媒体计算过,美团为新业务累计烧掉的钱约在179亿元,社区团购就占到62-72亿元。财报里,去年高达384亿元的经营亏损,更是令人咋舌。
美团眼馋新业务的流量和增长空间,巨头们也在觊觎美团碗里的肉。
2020年12月,字节跳动成立了专门拓展本地生活业务的“本地直营业务中心”,核心任务就是围绕生活服务、文化旅游和餐饮等行业进行客户挖掘。
根据Tech星球的报道,2021年5月,阿里旗下的口碑推出“爆爆团”,聚合了本地网红餐厅、人气爆款、特价、0元餐品限时购等服务,以小程序的形式出现在支付宝App中。
还有滴滴,也一直对外卖、预制品、门票、旅游等赛道保持高度关注。
快手、哈啰生活等,也都在试图冲破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霸主地位,想要分到一杯羹。
这个局面,恐怕会让美团感到焦灼。正如Tech星球所说——
如今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成为了“美团”,他们都希望自己变得大而全,不是大而专。
群狼环伺之外,美团的内部战略也面临一些质疑。
打开如今的美团,除了点外卖,还可以订酒店、订机票、看电影、买菜、买药、打车……这已然是一个庞大的生活平台。遗憾的是,美团似乎还没构筑起一个能良性循环的生态。
根据“十亿消费者”的定义,所谓平台,核心的商业模式,就是靠流量和规模挣钱,不断做大是唯一出路。
而生态,是指平台的不同业务板块之间能够组成一个有机互补的整体,从而产生新的生命力。
典型的就是苹果,通过iPhone、iPad、Mac、AirPods、App Store等,围绕用户的使用场景,构筑了一套近乎完美的软硬件生态。再如消费零售业的麦当劳、沃尔玛等,也是通过构筑供应链生态,实现了遍及世界的商业覆盖。
按照美团“Food+Platform”的逻辑,所有的业务应是围绕“吃”来展开。但看看如今的美团,似乎做成了一个本地生活大杂烩。为了获得更多流量,也就顾不上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了。
这就好像在沙漠里搞绿化,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植物,又没有固定水分的网格,一阵风沙就把植物吹跑了,永远也种不出一片绿洲。毕竟流量这玩意,来得快,去得更快。
这三个“埋伏”,来自战略的失据——
新业务成为烧钱黑洞,互联网巨头的围剿,平台大却没有形成真正的生态。
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高悬
生态搭建遥遥无期,美团的根据地,却出现了裂痕。
过去几年,外卖骑手的待遇和保障问题备受关注,美团的高佣金抽成、压缩配送时间等也成了被吐槽最多的地方。
就在2021年4月,“副处长送外卖12小时赚41元”的视频登上热搜,美团又一次被质疑“压榨”外卖骑手。该官员直言,“太委屈,这个钱太不好挣了”。
为了多赚点工资,与时间赛跑几乎成为外卖员的日常。
归根结底,这和平台的派单机制密不可分。有人曾计算过,“以每单6元计算,外卖员要想获得6000元的工资,需要一个月跑足1000单,每天跑足33单以上。”
2020年9月,一篇名为《外卖骑手,困在系统里》的文章,更是直指外卖员在大数据算法掌控下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。
在这样的状态下,外卖员只能拼命奔跑,隐患也在奔跑中随之增加。
数据显示,仅在杭州,2021年1月份骑手违法就达到5万次,引发事故千余件,平均每天就有51起事故发生、2人死亡、389人受伤。
另一端的商家,也不好过。“二选一”,在平台之争里站队,高抽佣,成为常态。
美团的依仗,是它强势的市场地位。作为外卖界的扛把子,早在2018年上市之前,美团CEO王兴就明确表示,美团在外卖市场所占的份额高达60%。
但这样的强势也终究引来了监管的关注。去年4月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就曾发布消息:
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,依法对美团实施「二选一」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。
2021年7月14日,人民政协报更是犀利发文,称要坚决防止和避免平台经济囤积式垄断、割韭菜式竞争,以及无休无限地榨取剩余劳动力及其高额剩余价值——
把人的两条腿当作电动车的两个轮子、把人的两只手搞得像智能机器人一样,显然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离的。
剑锋所指,不言自明。有网友直言——
就差点把美团两个字写在文章里了。
主业遭遇雷声阵阵,另一边,美团还在没有边界的扩张。以金融为例,美团已经先后拿下商业保理、第三方支付、小贷、民营银行、保险经纪等多张牌照。无论是点外卖、买菜还是骑车,美团月付的产品总是让人防不胜防——
你只是想简单吃个饭,它却总想着给你放贷。
究其原因,美团的扩张来自流量焦虑。
随着人口红利的见顶,美团的外卖业务已经面临天花板。外卖的本质,是用骑手的时间,来换外卖用户的时间,因为用户的时间比骑手时间贵。但数据显示,美团全职骑手的平均收入已经接近6000元;而在中国,有6亿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块,月收入不足1500块的,有8亿人。
按这个逻辑来算,近10亿国人是无法长期消费外卖的。而数据显示,早在2020年6月,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经达4.09亿,占网民整体的43.5%。
外卖人群,很快将走向饱和。往更深处看,在20多年的狂奔之后,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。艾媒咨询发布的研报显示,截至2021年6月末,中国网民数量为10.1亿人。流量增长,是有极限的。
与骑手和商家的拉锯,没有边界感,反垄断,互联网流量见顶——
这四个“埋伏”,是悬在美团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尾声
回看美团的发展史,就像是一部战争片。
从2011年的“千团大战”到2015年的“外卖大战”,再到2017年的“共享单车大战”,美团的秘诀都是——
在尸横遍野的时候进场,用最快的速度复制竞争对手的强项,再熬到最后。
能从一众互联网巨头的密集包围中冲出来,美团无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韧劲。例如地推铁军、快速学习、强大的执行力等,都是美团的利器。
但“十面埋伏”,也真真切切的存在——
财报亏损、市值缩水、大佬减持、烧钱黑洞、巨头围剿、生态薄弱、平台拉锯、无边界扩张、反垄断、互联网流量见顶。
每一个,都足以令美团揪心。但它必须面对,并且想到解决之法,因为——
这场商业游戏一旦开始,就不可能有退路。
热门文章
每周人物